工业设计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时期?

 行业资讯     |      2019-08-12 10:32
一.转型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中国工业设计
1.1 仿制与引进: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工业设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中国由集体主义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代千人一面的产品设计已完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面对国内消费制造业的技术和设计基础的薄弱的状况,最早市场化的家电行业大量采用“技术引进”、“合资”的方式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模式,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和畅销的产品同时,启蒙和积累了工业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并开始认识到工业设计对于企业竞争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生产线主要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工业设计发达的国家引进,今天的海尔集团,就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没有“工业设计”这个词汇,企业里还没有现在所定义的“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和业务。1979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时名为中国工业美术协会。
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在这一时期兴起。1977年6月经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在湖南大学成立“机械造型及制造工艺美术研究室”,邀请了日本工业设计专家举办工业设计培训班,并建立了国内最早的人机工程实验室;1987年成立“工业设计”专业。无锡轻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也这一时期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国内高等设计院校紧跟国际思潮,所以设计理论的发展领先于业界的实践。
1.2 家电业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工业设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买方市场兴起,消费者的选择渠道日趋丰富。为了保持产品优势,家电企业纷纷将工业设计作为在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工业设计的第一个浪潮到来。1994年,海尔集团与日本G-K设计集团达成协议,成立了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成立的工业设计公司;1995年,美的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工业设计公司,1998年,“中心”改制成工业设计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设计事务所,中国工业设计的职业化进程迎来了一个突破。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设计组织团队性质强,设计师更多地在幕后集体工作,产品的无名性特征较为明显。
进入90年代,中国家电企业着力打造国际性的品牌,许多企业的品牌设计都经历了去地域化、去行业化的过程,工业设计从服务产品向服务品牌转化。如青岛电冰箱总厂更名为海尔(Haier)、青岛电视机厂更名为海信。美的、康佳等企业都聘请著名设计公司设计了全新的国际化的企业形象系统,出现了由OEM转向ODM的趋势,并为走向OBM奠定了基础。中国产品也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初步崭露头角。
二.上升期:21世纪初至今
2.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随着中国入世的成功和国际化,具有优良设计、技术和品质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对本土制造企业构成空前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业设计纳入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设计中心逐渐从从企业技术中心独立出来。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科技含量的提升,强化了国内技术型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依赖。联想集团、中国南车、迈瑞医疗等均借助工业设计巩固了产品与品牌优势,为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此同时,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智能产品的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需求的细分化,都为工业设计的繁荣增添了有利条件。木马设计、品物流形(PINWU)等家居品牌,很好地将中国的文化、理念与设计的时代感结合,给现代生活日用品的中国化开辟了路径,洛可可、凹凸(TUOOUT)、指南(S.POINT)、科蕊工业设计(crrevo)等设计机构在设计市场上脱颖而出,通用汽车、三星、LG、BMW、奔驰等跨国公司与IDEO、FROG等知名设计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了设计机构,使中国工业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态。
2.2 国家政策对工业设计的支持
新世纪以来,在致力于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中央政府对工业设计的政策力度持续加大。2003年5月,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专业化园区。2006年,创立了中国工业设计“红星奖”。2010年,国务院工业与信息产业部等,颁布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2013年,工信部认定了26家国家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和6家工业设计企业。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见》文件,更是对工业设计强有力的支持。
2.3 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成就
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设计开始逐渐受到了国际的广泛关注。2004年和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两度为中国设计撰写封面文章。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首度评选“全球60所最佳设计学院”,湖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榜上有名。2008-2012年期间,深圳、上海和北京分别成为教科文组织世界创意城市网络(CreativeCities Network)成员,并授予“设计之都(DESIGN CITY)”称号。2011年,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建立,它于2012年承办了米兰中国设计创新展。设计竞赛方面,联想荣获红点“2013年度全球最佳设计团队”奖,中国学生在红点、IF、IDEA等国际竞赛上也屡创佳绩。
三.机遇与趋势:移动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
3.1 重视用户体验与服务属性
本世纪以来,中国已由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转变为最大的消费国。在技术和时代的双重驱动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工业设计的智能化、软硬件结合的势头十分迅猛。智能互联的产品把个人、家庭、交通、公共服务四大生活模块串联起来。在个人产品领域,中国的传统硬件企业和新兴科技企业共同蓄力,开发有关监测、追踪、体感的可穿戴设备,着眼日常生活和娱乐体验。在家庭产品领域,一些行业领导品牌更加重视产品的技术感和设计质感,向国外顶尖的时尚和品位看齐,并贯彻开放式、平台化创新的战略。典型的如海尔旗下品牌卡萨帝(CASARTE)等。在汽车为代表的交通领域,汽车人机交互近年来受到了巨大重视,实现了从一键导航、行车娱乐化到自然交互的渐进式发展。一些高校在手势、增强现实、HUD、交互美学、汽车社会化等关注点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而在公共领域,移动化的社区、旅游、医疗等服务方式正悄然兴起,有关方面的产品与模式的创新完美地体现了大数据和设计的结合。
3.2 品牌价值的传递
信息时代给予了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其迅速从关注产品本身拓展到服务、商业模式等企业设计生态,部分企业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核心产品和平台级应用的优势,标志着中国成功企业向OBM模式过渡的开始。例如,华为公司通过从技术转向消费者感受的产品定位,用设计改善品牌形象,其手机和应用业务增长迅速,2014年入选Interband评选的“全球一百个最具价值品牌”之列。华为和阿里巴巴一起,在2013年成为行业的世界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手机,在3年多的时间内,公司借助“硬件+软件+互联网”的模式,以互联网思维创造企业的设计生态,并利用其品牌效应涉入关联行业,集成手机周边产品的应用场景,通过设计管控和体验的营造搭建生态链。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OBM的基础上,开始营造用户体验供应链和品牌DNA。
3.3 设计与社会创新
互联网化的大背景不仅促进了产业的蓬勃,更为解决中国国情下社会发展造成的诸多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城市社区的固有问题和城乡资源不平衡两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政府、高校和业界都在探索运用设计思维的助力推动社会创新,重点关注社区建设、生活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区域经济振兴等主题。